第165章 红粉佳人(二)
在这关键时刻,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?对段祺瑞来说,自己的行动既要体现出要抵制帝制,又不能将他与袁家的关系搞到你死我活的地步。最重要的是,要想方设法保障自己的安全。要不然,人没了,说啥也没用了。
徐树铮冷眼旁观,他给段祺瑞出了一个很关键的主意。
第一,他安排人将陆军部被安装炸弹的消息透漏给报社。这个话题太过劲爆,很快被各报纸刊发,舆论的矛头暗中指向袁世凯。在经过媒体充分酝酿之后,段祺瑞“被迫”出来辟谣,说自己从小站开始就受到总*统提携,自己跟袁总*统的关系是长期而稳定的,总*统为人有目共睹,不会这么下作,大家千万不要相信谣言。这样段祺瑞既表明了态度,也将压力转嫁给了袁家父子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再对段祺瑞下狠手,阴谋就会变为阳谋,袁家父子必然会受到整个舆论的攻击。
第二,在徐树铮建议下,段祺瑞以退为进,“称疾观变”。具体来说,就是以身体生病为由向袁世凯请辞陆军**,赴西山调养。这样就将段祺瑞从称帝的暴风眼中摘了出来。段祺瑞在这里调养身体,除了身边几个人,极少有外来人员能接触到他,西山比陆军部的安全性可就大多了。另外,西山距离北京不远,一有风吹草动,半天时间就能赶回来。
段祺瑞向袁世凯请辞陆军**,袁世凯再三挽留。段祺瑞去意已绝,袁世凯就允许他请假休息,辞职的事不着急办。段祺瑞去西山之后,袁世凯还不断差人送来一些药品和美食,以示关怀。对于这些药品和美食,段祺瑞丝毫不敢入口,毕竟赵秉钧的离奇死亡就是前车之鉴。段祺瑞归隐西山,徐树铮在陆军部失去了保护。很快,袁世凯下令免去了徐树铮陆军次长的职务。
袁世凯任命王士珍署理(暂代)陆军**一职。王士珍比较尴尬,因为这个**虽然看起来是段祺瑞主动辞去的,实际上是袁世凯用手从好友段祺瑞身上硬剥下来的。不久前,段祺瑞亲赴正定,“胁迫”王士珍来京任职,转眼间,王士珍就要将段祺瑞挤下陆军**的宝座,确实心里不太过意得去。
王士珍主动来到西山探望段祺瑞。段祺瑞的夫人张佩蘅拦下王士珍,委婉地表示老段身体很不好,不便见客。因为段祺瑞公然反对帝制,成为了袁世凯的眼中钉、肉中刺,所以段家人不得不事事小心、处处谨慎,恐怕一时不慎,段祺瑞就重蹈赵秉钧的覆辙。
王士珍说:“我与芝泉数十年的交情,芝泉生病,我来看看还不行吗?”于是不顾张佩蘅劝阻,硬闯了进来。
曾经誓同生死的兄弟,就以这种前任陆军**和继任陆军**的方式见面了。两人到底谈了什么,外人无从知晓。只有一点是确定的:新任陆军**王士珍拒绝在劝进书上签字。
前陆军**段祺瑞不配合倒也罢了,新换上来的王**还是不给面子,这让袁克定、杨度等劝进派非常不满。筹安会派来了数位说客,王士珍都不为所动。他每天都是兢兢业业上班下班,朝九晚五地过,但是绝不附和劝进的事。
虽然同为北洋军高级将领,王士珍与段祺瑞有一点并不相同,那就是王士珍没有嫡系部队。后来的史书上称段祺瑞为军阀,但是没有称王士珍为军阀。有地盘、有军队、说了算是军阀三要素。这三要素,王士珍都不具备。在没有嫡系部队支持的情况下,王士珍作为陆军**,不符合劝进是不容易做到的。袁克定运作军政执法处处长雷震春前来“规劝”王士珍。军政执法处相当于国民政府时期的军统,陆建章曾经担任过处长。陆建章出任陕督之后,雷震春就成为处长。雷震春跟袁世凯在驻朝*鲜期间都在吴长庆手下当差,是老相识。
军政执法处处长雷震春前来,名义上是“劝说”,实际上是“恫吓”。想象一下:如果一位官员,见到“戴笠”前来找他谈话,他会做何感想?估计有些人裤子都能吓尿了吧。还敢不就范吗?
雷震春在王士珍办公室,明里暗里放了许多狠话。整个过程,王士珍眼皮都没有抬一下,最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:“你少来这一套!”王士珍依旧我行我素,丝毫不为所动。雷震春不得不悻悻地离开。雷震春慨叹:“北洋之龙绝非浪得虚名啊!”
筹安会希望有一个颇具资历的人物出来领衔劝进。最合适的人自然就是“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”的国务卿徐世昌。为此,筹安会做了许多工作。但是,都被徐世昌婉言拒绝。
在袁世凯称帝的关键时刻,徐世昌不仅不领衔,而且选择了主动退出。他向袁世凯递交了辞呈,请求辞去国务卿的职务。最信任的把兄弟也在关键时刻离去,这让袁世凯赶到很意外。徐世昌解释:“大凡做大事的人一定要留下余地。如果让身边亲信全部入局,那么一旦事机不顺,就没有人站出来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周旋。我这次离去,不是为了个人得失,而是为了日后给咱们留一个周旋的余地。”徐世昌外号是“水晶狐狸”,从他的这番话来说,徐世昌绝对对得起这个名号。
袁世凯从内心深处极不愿意徐世昌辞职。他身边智囊虽多,但是又有谁能抵得过沉稳老练的徐世昌呢?袁世凯作反复挽留,徐世昌仍去意已绝。袁世凯于是批准徐世昌请假,但不允许其辞职。徐世昌请假期间,由陆征祥代理国务卿。徐世昌则离开北京,归隐青岛。
袁世凯封徐世昌、赵尔巽、李经羲、张謇为“嵩山四友”,并颁发御笔签名的嵩山照片一份。作为德高望重的故人,这四人在洪宪皇帝袁世凯面前可以不称臣。
这时期有人问徐世昌袁项城是否能成千秋之业?徐世昌隐晦地说:“项城此举似白水真人未逢运作之相。”在历史上,“白水真人”指的是刘秀,也隐喻帝王兴业之兆。在徐世昌看来,袁世凯运势未济,恐难成帝王之业。
在袁世凯紧锣密鼓准备称帝的关键时刻,狂士章太炎突然造访总*统府。只见他身穿长袍,头顶毡帽,手摇一柄羽扇,扇坠竟然是袁世凯授予他的勋章。章太炎来到总*统府前,门口侍卫上前阻拦。章太炎二话不说,便破口大骂袁世凯是独夫民贼,包藏祸心。
章太炎曾经做过总*统府高级顾问。守门人一看,这人来头不小,可不敢怠慢,一面将其请到总*统府等候室,一面赶紧向袁世凯汇报:“总*统,有人来踢馆了,我们接不接?”。
袁世凯是一国之尊,肯定不能出来跟章太炎对骂。当然,如果两人对骂,袁世凯一定不是章太炎的对手,很可能被骂得抬不起头来。
袁世凯一面让人支应着,一面躲起来不见。章太炎等了许久也没有见到袁世凯,脾气越发暴躁。他一边大骂,一边开始砸东西。一会工夫,就将总*统府陈列室的所有展品砸了个稀碎。章太炎扬言,见不到袁大总*统,自己绝不走!
袁世凯虽然是军人出身,但他对张謇、梁启超、章太炎、蔡元培等文化人普遍比较尊重。鲁迅作为章太炎的学生,这样评价这位政治强人:“只有袁世凯才知道,怎么样对待知识分子,才能更加巩固其统治。民国其他统治者见识太过短浅,不值一提。”虽然如此,章太炎这种态度也大大超出了他的忍耐限度。
袁世凯胸中升起一团怒火,他对恃才傲物的章太炎动了杀机。袁世凯征询左右人等的意见。袁世凯身边的人都主张要杀了章太炎。只有一个人例外,那就是内史监内史长(总*统府秘书长)阮忠枢。
某种程度上来说,阮忠枢与章太炎很相似。一方面,两人都才华出众,另一方面两人都狂傲不羁。张伯驹评价阮忠枢“倚马才华目一空,蒲卢掷罢卧芙蓉。材官四访无寻处,却在花街柳巷中。”这是一位留恋于花街柳巷的大才子。
相同的个性让这两个不相干的文人惺惺相惜。这时候阮忠枢适时进言,劝袁世凯不要杀章太炎。阮忠枢对袁世凯说:“武则天读了骆宾王的《讨武曌檄文》,虽然直冒冷汗,但仍然称赞其为难得的人才;燕王朱棣受到方孝孺的口诛之后,心中还是想留他不死。以袁大总*统的智谋,难道会逊色于武则天和朱棣吗?”
经阮忠枢这样一说,袁世凯为之动容,他意识到此时要杀章太炎并不合适。转过天来,黎元洪来到总*统府求见袁世凯。黎元洪可是稀客。自从袁世凯要称帝,黎元洪就辞去了参谋**职务,避居东厂胡同,极少参与政事。黎元洪此来不为别的,就是为了给好基友章太炎求情。黎元洪没有阮忠枢那样的文才,他说的很直接:“大总*统,章太炎就是一个傻子,你又何必跟一个傻子计较呢?”袁世凯则意味深长地说:“现在,这些文人越来越没个模样了!”
